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· 健康课堂 · 科普园地

健康课堂

芒种养生记住这四点!​

作者:陈宝鑫 来源:脑病二科 发布时间:2022-06-06
字号: + - 14

  本期专家:2121非凡体育脑病二科主任医师 陈宝鑫

 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”。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,是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交合之时。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,到了芒种时节,梅雨季节就越来越近了,气候闷热潮湿,各地区气温升高、湿度变大。《风土记》说:“夏至前,芒种后,雨为黄梅雨。”

芒 种

芒种忙忙割,农家乐启镰。

西风烘穗海,机械刈禾田。

税赋千年免,粮仓万户填。

麦收秧稻插,秋囤再攀巅。

在芒种前后,不忘正确防病治病。

  1.养心安神防中暑

  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应,夏季养生重在养心。

  《素问》记载:“心者,生之本,神之变也,其华在面,其充在血脉,为阳中之太阳,通于夏气。”暑是夏季的主气,为火热所化,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,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这个季节易出现病情波动,尤其需要注意。

  患者若伤于暑者可出现头晕目眩、心烦不宁、胸闷气短、大量汗出、口渴喜饮等不适症状。中医认为“汗为心之液”,大量流汗易伤心。建议有心血管基础病、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夏季要避免剧烈运动,防止大量出汗,如出汗后要及时补充水分,可适量喝一些淡盐水或吃一些水果。

  另外夏季养心,忌动心火,减少心烦、懊恼、躁动不安等负面情绪。日常可以食用一些,百合、莲子心、荷叶之品。

  2.养脾祛湿忌过食生冷

  芒种时节,我国长江中、下游地区开始进入梅雨季节,湿邪之气逐渐加重。暑热多挟湿邪,在症状上常见四肢困倦、胸闷呕恶、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。

  夏季胃肠道疾病高发,人们饮食稍不注意就易出现恶心呕吐、消化不良、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。此类疾病关键在于预防,食材要新鲜,防止病从口入。

  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夏季饮食宜温,过于寒凉易致困脾伤阳,助湿生痰。饮食原则上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,避免过食生冷,冷饮、冰水等不可常吃多吃。同时在烹饪时适当加用生姜保护脾阳,正所谓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。为防止湿气困脾,应重视养脾祛湿,饮食上应以清淡、易消化、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,可以食用茯苓、薏仁、山药、芡实、冬瓜,赤小豆等煮水喝或煮粥食用以健脾祛湿。亦可自制酸梅汤养阴生津止渴。酸梅汤制法:乌梅20克,生山楂20克,陈皮20克,冰糖30克,加水煮开,待凉后分次饮用。可解暑养阴,生津止渴,夏季可常服。

  3.晚睡早起养精神

  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阳气尽则卧,阴气尽则寤”。睡眠与醒寤是阴阳盛衰交替的结果。在夏季,当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,晚睡早起,适当接受阳光照射,以顺应旺盛的阳气,利于气血运行、振奋精神。

  建议夏季在晚上23点前睡觉,因为子时睡觉最能养阴,睡眠效果也最好。午睡在11:00~13:00之间,小憩20分钟到半小时左右即可,因为午时从中医角度来说是气血流注心经的时候,所以中午在适当小憩,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人们的“精气神”,可以起到提神醒脑、保护心脏、缓解身心疲劳、舒缓眼疲劳等作用。

  4.节气艾灸祛湿气

  艾灸可以起到扶阳固本,养心健脾,调肠胃、祛湿气的作用。 芒种时节人难免会感到四肢困倦、萎靡不振,此时正是艾灸的好时候。

  夏季艾灸,以强壮心脏阳气这个先天根本为主,可以坚持艾灸长寿要穴,其中强壮心脏阳气穴位可适当多灸,如心俞穴。暑湿困脾可艾灸足三里、中脘,关元,神阙、丰隆等穴位,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。平时容易气虚疲劳者多灸百会和上背部的大椎,膏肓穴等等。

相关科室 | 相关医生

脑病二科

脑病二科

东方医院脑病二科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,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十一五”、“十二五”、“十三五”重点专科建设单位,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病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病-痴呆、焦虑症…

陈宝鑫 主任医师

擅长:

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(中风病)、痴呆、帕金森病、多系统萎缩、重症肌无力、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,运用中医药治疗失眠、眩晕、焦虑抑郁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