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· 健康课堂 · 科普园地

健康课堂

【医学小常识】病在肝治在脾,看中医消肚腩

作者:副主任医师 白桦 来源:经开院区 综合内科 发布时间:2023-10-30
字号: + - 14

  本期专家:2121非凡体育经开院区 综合内科 副主任医师 白桦

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生活方式改变、饮食结构变化,导致肥胖的人越来越多。人到中年,挺着一个肚腩看似是自然的“发福”现象,还有人以此作为事业有成的标志。但大肚皮下的脂肪,正是潜伏着的慢性病“杀手”,这里包含了大部分的脂肪肝患者。

  脂肪肝是现代医学发现的疾病,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过度蓄积的一种病理状态。根据其病因(饮食不节、久坐少动、精神压力、肥胖、饮酒等),病位(肝)和证候特点,中医多归属于“胁痛”、“痞满”、“肝癖”、“积聚”、“痰浊”、“湿阻”、“肥气”等病证范畴。

  一、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

  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脾胃者,仓禀之官,五味出焉。”脾胃居中焦,脾主升清,胃主降浊,具有消化食物、输运营养、代谢水液等功能。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。”脾主运化,一是运化精微,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,使其输布于五脏六腑各器官组织;二是运化水湿,配合肺、肾、三焦、膀胱等脏腑,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。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,则产生湿、痰、饮等病理产物而致病,如水肿、痰饮、肥胖等。

  元代朱丹溪提出“肥白人多痰湿”,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,说明肥胖之人多见痰湿、脾虚。饮食不节、过食脂膏厚味,尤其是年逾四十之人,机体功能逐渐下降,消耗量减少,体内脂肪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,以至于充斥肌肤、气机郁滞,经络血脉不畅,转化为痰湿脂浊,发为肥胖。同时,脾失健运,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水谷之精微化为痰饮,阻滞于肝,气机不畅,气滞血瘀,痰瘀互结而成脂肪肝。

  二、 病在肝、治在脾

  脂肪肝,其病位在肝,病机关键在脾,常以脾虚为本,湿痰瘀阻为标。因此,治疗脂肪肝,健脾是关键,“脾为生痰之源”,脾健则痰消,气血畅通,肚腩可消,脂肪肝可愈。现举例如下:

  患者,男,48岁。以右胁胀满不适,乏力1月为主诉。

  该患者一个月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右胁胀满不适、倦怠乏力、动则汗出,身体肥胖、以腹型肥胖为主;食后腹胀,大便溏稀、日2-3次;舌淡暗、边有齿痕、苔白腻,脉濡缓。有饮酒史。肝功能:ALT 65U/L,GGT 80/L,TG 4.5 mmol/L。B超提示:重度脂肪肝。西医诊断:脂肪性肝炎;中医诊断:肝癖,脾虚痰阻夹瘀。治以健脾化痰,理气活血。方药:白术15g,茯苓20g,党参20g,陈皮10g,法半夏9g,厚朴10g,砂仁10g,木香6g,泽泻15g,玉米须30g,山楂15g,鸡内金15g,郁金10g,菖蒲10g,垂盆草15g,桂枝6g,川芎10g,丹参20g。14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两次服。嘱忌口,忌食生冷肥甘之品,忌酒,调理饮食,适当运动。

  二诊,上症明显减轻,但仍便溏,体重稍有减轻,上方加炒薏苡仁、芡实等以加强健脾除湿之效。服14剂。

  三诊,大便成形,症状基本消失,查肝功、血脂基本正常,B超提示:中度脂肪肝。因脂肪肝形态学改善慢,加活血化瘀之桃仁、莪术、赤芍等,以增强消瘀祛脂。服14剂。现患者脂肪肝转为轻度,仍在治疗中,腹围较前明显减小,体重逐渐下降,舌脉亦趋于正常。

  【编者按】近年来,脂肪肝/肥胖患者增多,市面上有各种减肥药,以及手术治疗肥胖等,很多方法虽然短时见效,但不良反应多,比如可出现厌食、心律失常、失眠、血压异常及肥胖反弹等。中医治疗本病,重在益气健脾、化湿行气、活血导滞,通过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加强机体代谢,从而达到消脂减肥功效。应用中医治疗,疗效稳定且安全性较好。最后,药物治疗的同时,亦需注意生活调摄,勿嗜酒及过时肥甘,多食杂粮、蔬菜水果,重视体育锻炼,学会控制体重,减少疾病发生。

相关科室 | 相关医生

综合内科门诊(经开区)

综合内科门诊(经开区)

科室介绍综合内科成立于2017年10月28日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开业之际,是第一期开放诊疗的临床科室。医疗方面,现有科室成员12人,其中主任医师3人,主治医师3人,住院医师6人,博士后2人,博士学…

白桦 副主任医师

擅长:

-->